计量将成为中国未来制造的关键
OFweek仪器仪表网讯:随着2016年“5.20世界计量日”的日益临近,计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计量,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计量。近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撰文论述了计量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作用。该论文指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聂荣臻元帅曾经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以下是论文部分内容)
《中国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的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这九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制造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通过创新、融合、强基,实现质量提升、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
创新,《中国制造2025》中上百次用到“创新”一词,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概念,如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创新模式等,但最为主要、最为基础的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其他创新最为依赖的技术基础。我国虽然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8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究其原因,科技的落后是我国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科技发展与创新,全面提高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激发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融合,就是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美国提出的网络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system)以及德国的工业4.0,其实质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落后于德国、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必须加快这种融合,加快“机器换人”进度,这样中国的制造才能在“再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才能不断“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强基,就是要夯实中国制造的各项基础。我国已提出“四基战略”,就是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整机的精度;生产工艺、基础材料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产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必须夯实这四个中国制造的基础,不断提升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以及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发展水平和快速发展的能力。
- 坚定信心、政企同心、共克时艰!区领导
- 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企业乘风海南自贸港
- 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 不准加班!多家知名企业开启“反内卷”
- 浦东这些企业被认定为新一批贸易型总部
- 北京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达10.
- 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圆满闭幕
- 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
- 普法宣传进企业 优化营商促发展
- 2024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在青岛召
- 主动作为,深入企业服务不停步
- 133家中国企业上榜!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
- 全球巨头工厂爆炸,暂无复产时间,国内
- 2024企业全方位合规战略研讨会成功举办
- 菏泽市196家企业入选全省“专精特新”中
- 致同国际商业报告:中国企业领导者对经
-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2023蓝皮书》正式发布
- 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形势正在“迅速恶化
- 云南镇雄刘邦富旧冤未雪又添新冤,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