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产阶层临着社会认同危机

来源:网络 时间:2015-11-20
导读:中国的中产阶层质量还有待提升,有必要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重新审视中产阶层壮大的路径与诉求。 10月13日,瑞信(CreditSu-isse)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GlobalWealthReport2015)指出,中...

中国的中产阶层“质量”还有待提升,有必要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重新审视中产阶层壮大的路径与诉求。

10月13日,瑞信(CreditSu-isse)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GlobalWealthReport2015)”指出,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22.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富裕国家,仅次于美国;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层人口,达1.09亿名,超越美国的9200万名中产阶层人数。(11月19日参考消息网)

对于中产阶层,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学研究中,都有不同的定义。定义不同,统计口径和标准不同,结论也自然不同。无论是这次瑞信的调查,还是马云称中国将产生5亿中产阶层,都是从财富和消费的角度来定义的。

但这一标准所存在的争议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1.09亿中产阶层人口的财富“含金量”就有异议。统计显示,中国中产阶层的财富在房产上的配置比例过重,高达79.5%,而金融资产占比过低,仅有10.8%。可见,相当比例中产阶层的财富,源自房产。

一定规模的中产阶层,通常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创富机会和渠道的窄化(多数人靠房产挤入中产就是证明),都不得不让人疑惑,中产阶层除了消费力之外,真的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代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了吗?

其实,即便在这一亿多的中产阶层中,除了买房、购车等消费选择的趋同,他们获取财富的方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上的差异,都很难说能够完全被一个标签所代称。还要看到,中产阶层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同样不可小视。

中产阶层的壮大,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但也要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权利诉求,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还与现实有着较大差距。这一点,也影响着中产阶层精神旨趣、现代价值观的发育和对社会进步的参与能力。

在财富积累上,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层人口。然而,中产阶层所面临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危机,又充分说明,中产阶层的“质量”还有待提升,有必要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重新审视中产阶层壮大的路径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