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背后的民生追求 于都县坚持共享发展

来源:网络 时间:2016-05-17
导读:□王潍 赣南日报特约记者谢慧 记者刘水莲 盘点民生账本,于都县佳音不断:连续五年8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投入比重和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市前茅;成为全国...

□王潍 赣南日报特约记者谢慧 记者刘水莲

盘点民生账本,于都县佳音不断:连续五年8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投入比重和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市前茅;成为全国500强县级医院建设重点县、全国首批健康促进试点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近年来,于都县抓实民生工程,增进群众福祉,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度,该县荣获“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无进京重复非正常上访、无进京集体上访、无来省非正常集体上访)称号。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形成心齐气顺、发展加速的良好局面。”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如是说。

“实”字当头,提升群众满意度

坚持民生为本,于都县“实”字当头,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改革一一破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没想到在于都就能做膝关节置换手术,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特色专科服务、国内先进诊疗服务。”近日,陪父亲在县城一家医院看病的张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2014年以来,于都县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对全县公立医院、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中,要求县级医院药占比不得超过40%。同时,对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实行二次议价改革,药品价格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再降15%进行采购,高值耗材再降30%采购。2015年,4家县级医院取消药品加成1701万元。该县还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医疗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可进行远程病历讨论、远程继续教育、远程手术试教及远程预约挂号。目前,该平台服务已延伸到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所,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已成常态。在“减负”“扶技”的同时,该县推进医疗“强基”工程,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特色专科建设,努力使群众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为防止百姓因病返贫。于都县从新农合基金中为参合农民购买了商业保险,参保患者个人医疗费用扣减起付线金额后,5万元以内部分,补偿比例为50%;10万元以上部分,补偿比例为70%,并在全市率先实现财政购买“一元民生保险”全覆盖,自然灾害保险赔偿额提高到20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2%,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医保“三张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于都县教育人口规模大,“大班额”“民办化”等问题突出。为让每个孩子有书读、读好书,该县出台“教育优先发展二十条”,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扶持激励政策。近5年来,该县投入5.36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增2所中学、6所小学,新、改、扩建校舍6.74万平方米,完成校舍改造项目132个,总建筑面积110375平方米。投入1.3亿元,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25所,新建园舍7.758万平方米。

“小”处发力,增加群众获得感

“我们小区老年人较多,以前无夜间照明,路面又坑坑洼洼,常有老人摔跤。路灯修好后,大家都拍手叫好。”贡江镇起元巷居民黄志群的欣喜,源于该县“小街小巷改造工程”。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只要涉及民生改善,再小的事我们都倾力而为。”于都县县长陈阳山的话语道出了于都抓实民生工作的决心。该县坚持所有民生改善项目由群众“点单”,政府照单“做菜”,从“小”处发力,着力解决民生关切,增加群众获得感。

近年来,该县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对老城区红旗大道、红军大道、广场西路等8条主次干道改造,贯通了新龙都大道、长兴街、复兴路等6条“断头路”,全县30多条小街小巷完成改造,基本实现“所有小街小巷全部硬化亮化到位,所有居民小区通路灯”。小街小巷不再污水横流,街道两旁不再垃圾满地,墙上的“牛皮癣”也得到了有效“治疗”……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建成,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是一个个承诺的兑现。

安居方能乐业。近年来,于都县将城市棚户区改造与老城区老楼危楼改造及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有机结合,按照因地施策、分类改造、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共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9100套。“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我每月只需缴纳34.2元的租金,就可住上敞亮、干净的新房。”去年搬进水南廉租房的困难户赖水发向记者介绍,“搬进来后,小孩上学方便了,看病也方便了,谋生的路子也更多了。”据了解,到目前,该县已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45022户,1418户棚改户圆了新房梦。

与此同时,围绕群众所需、民生所盼,近年来该县还改造低电压线路517公里,投入4.6亿元建设各级道路961.9公里;“菜篮子”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市民“买菜难”“买菜贵”等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业”上出招,打出扶贫组合拳

“多亏了光伏发电,从去年10月到现在,家中已进账3000元了。现在有事做,有钱挣,日子也更有盼头。”谈起光伏发电,家住贡江镇红峰村的贫困户钟汉良难掩内心的喜悦。穷了大半辈子的钟汉良,如今当上了发电站站长,通过“卖电”,一年能增收5000余元。

于都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精准扶贫任务艰巨。为让13万贫困人口不在小康路上掉队,该县全面推进“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程,制定出台“1+4+9”政策文件,精准实施干部结对帮扶、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七大扶贫举措,“安居贷”“油茶贷”“光伏贷”“电商贷”等精准扶贫信贷产品既解了困难群众发展产业的燃眉之急,又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为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该县结合群众实际情况,探索实施商住开发、整体搬迁、项目带动等安置模式,将分散的贫困户向中心村、中心镇及县城工业园区等地集中,进行梯度转移,共搬迁移民2724户11716人,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于都扶贫模式”。

同时,该县打好油茶(脐橙)“五统一分”、光伏产业、电商产业、种养补助等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组合拳”,开发“五统一分”油茶(脐橙)面积1.5万亩,带动贫困户就业2856户1.6万人;发展光伏发电家庭2111户,其中贫困户1761户;建立电商村级服务站98个,带动近1000户贫困户就业。目前,该县城镇就业率达96.3%,贫困人口已减至8.5万人。